亞伊采-人文與天然共讀

這個城市是即使人已經在薩拉耶佛,波赫境內了,還是沒聽過;選擇造訪的理由也很簡單:在當地了旅行社裡尋找適合的在地行程(Local Tour),他的時間預算都符合需求、在波赫境內、而且廣告上的圖片還不錯,就他啦!尷尬的是他名為「Jajce」,不論是波士尼亞文還是英文,我都讀不出來,神奇的Google翻譯成「亞伊采」,但我神奇的視覺邏輯一直以為是「伊采亞」。

「亞伊采」(Jajce),說來身世不凡,14世紀,當波士尼亞是個獨立的王國的時候,這裡正是首都。直到1463年,被奧斯曼的軍隊佔領;第二年,又被匈牙利王國奪取;然後到1527年成為波士尼亞最後一個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城市。

不凡的身世,帶給這個城市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。不論是為了防禦哪個敵人,陸陸續續整修、興建的古城牆,特別寬廣厚實,可惜也沒有擋住任何的改朝換代,至今依然有斷垣殘壁橫亙在城市的角落,可是城市的統治者已經歷經無數變化了。

隨著,統治者的改變,推崇信仰的宗教也不同,好在這幾個宗教在統治的當下,並沒有要其他宗教滅種絕跡的念頭或舉動,所以亞伊采現在可以兼容並呈各種宗教的風采。城裡現存最古老的教堂-聖瑪莉教堂(Saint Mary’s Church),是12世紀就已經存在的建築;匈牙利統治期間,由波士尼亞王妃重建,留下了存在至今的基石;1582年原來的教堂被蘇萊曼清真寺(Suleiman’s Mosque)完全覆蓋;在後來又歷經幾次的火災,清真寺又幾乎被焚毀殆盡,現在存留的部分,依然可以查見,這一步步歷史變動的軌跡。與旁邊依然留存的聖盧卡斯鐘樓,共同成為現在波赫聯邦,歷史性的標。

說了這麼多的古早事,真正讓亞伊采贏得國際目光焦點、並在歷史上留下濃重墨彩的卻是另一樁大事。1943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,歐洲戰場進入尾聲,當時由對抗軸心國由狄托(Josip Broz Tito)率領的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」,在11月21-29日,在這裡招開了一個大會,當時南斯拉夫境內各族代表,有的甚至徒步跋涉了數百公里山路,就是為了趕到這裡來參加這個大會,這個大會上決議創建了「南斯拉夫聯邦」,也確立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南斯拉夫的獨立建國。

撇開厚重的歷史,亞伊采的自然景觀也很精彩。普利瓦河(Pliva river) 在近郊注入弗爾巴斯河(Vrbas river),兩河之間的高低落差,形成一道壯觀的瀑布,瀑布高度從以前的30公尺,因為地形和水量的改變,至今依然仍有20公尺左右。

前去拜訪的這天,室外溫度高達28度,時值中午,燥熱難耐,又看到深深下切的山谷,想說走下去還好,回頭要爬上來就辛苦了;不過,看到大家都興致高盎的往下走,也只有默默跟隨了。但是,一接近水邊,瀑布下切的水勢濺起的漫天水霧迎面撲來,配上若有似無的涼風,頓時心曠神怡,消暑啊!! 好像等會要爬上山坡的怨念也平復了。

瀑布上方的普利瓦河沿岸,還有大大小小的4個湖泊,這天天氣是真的熱,湖畔散佈著許許多多的遊客,攜家帶眷的在樹陰下乘涼、湖邊戲水,羨慕的跟當地人說:有這樣一個天然的游泳池真好!當地人涼涼的回了一句:不是天然的喔!這是人工湖,匈牙利人利用天然地勢加工出來的人工湖泊。雖然沒有找到太多相關資料,但是想到是利用天然地勢加工、又經過了數百年的自然風化,那這些湖究竟算是天然的?還是人工的呢?

腦中糾結著歷史與自然景觀、人工與天然等無聊命題的時候,眼前突然出現一景,想來應該是完美結合的答案吧!剛說到,這裡有大小四個湖泊、湖泊間有了高低水位落差,這個落差就成了天然的水力資源,古今中外對這樣的水力最普遍的應用就是建造水力推動的磨坊,用來磨米、磨麥子,亞伊采人也不例外;只是一般通常是蓋一大座磨坊,鄰近的農家一共同使用;或是變成商業機構,收費替附近農家服務; 但古早的亞伊采人不知為何是各家各戶自己興建自己的磨坊,而且住家居所也並沒有緊鄰著這些磨坊,就留下這一整區,都是有白花水浪在門前激起,又在屋後飛舞的黑色小木屋。這些小小的木製磨坊,對鄰近農家可是助益不小,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後,它們都勤奮地工作著,將農家生產的麥子,磨成麵粉,供應廣大民眾生活需要。

細細回顧這大半天的行程,亞伊采還真是一個兼具自然與人文的精彩豐富城市。想想自己旅運也真的不錯,就站在旅行社這樣信手一點,竟然就挑到了一個這麼棒的行程。所以,代價大概就是,選好行程離開旅行社不久,隨身的手機竟然人間蒸發了,得失之間,大概自有平衡的道理吧!自己這趟行程的旅運是真的好,出門前竟然記得把很久不用的傻瓜相機塞進包包,還好有這突然勤勞的舉動,不然這麼精采的行程還真的沒有照片可以分享呢!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