窺看瑞典設計產業

瑞典,全球競爭力前五名,在快樂國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,也是舉世聞名的設計之國。許多人可能以為他或許就像那些產油國一樣,是個含著金湯匙出身,生來就富足、繁榮、有創意、又有人性的理想國!

事實不然,在100多年前,在歐陸諸國經歷工業革命和榨取殖民地利益而繁榮昌盛時,這個國家卻有如現在的第三世界國家一般,人民朝不飽夕,可以因為家裡死了三隻小豬,男主人就舉槍自盡。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夕,這個當時人口只有600萬的國家,竟有1/4必須離鄉背井,移民到新大陸去尋求一線生機。

轉眼100年間,瑞典沒有效法英、法、德國透過工業革命和殖民地發展經濟;也不像鄰國挪威可以因為石油而一夕致富;或是學冰島操作風險投資,暴起暴跌。這個國家卻在政府和人民的互信與共同努力下,創造出一個令許多國家稱羨,繁榮、富足、老有所終、幼有所養的社會民主國家。並在平等社會的架構與全民共識下,將「設計」推展成為全民生活的一環。

「設計是設計者對社會的承諾」、「設計應該進入到社會上每一個人、每一天、每一件事當中;也就是說不論貧富貴賤、不論階級,每一位瑞典公民,都應該能在生活中,使用有著良好設計的產品」(註1)

這股「民主設計」的力量,驅動設計產業的發展,創造了傲視全球的「設計創意產業」。這樣的能量讓這個只有9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,繼美國(3億人口)、英國(6千萬人口)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大音樂出口國。也是世界第三大居家設計業大國。瑞典一年設計產業的產值超過9億歐元,超過400億台幣以上。

大家都知道,學設計或是從事設計業不但學習的成本昂貴,還需要飽讀詩書、周遊列國,滋養內涵,才能突破創新;要是沒有個富爸爸,怎湊得出這一筆筆的龐大開銷呢?瑞典政府透過教育體系和社會福利制度,讓任何有心追求設計夢想的種子,不論年紀、家境都可以擁有肥沃的土讓,滋養出設計的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,透過政府的努力,設計教育與設計產業密切合作,學術界的貢獻不再侷限於象牙塔。為避免學校和產業銜接不良,導致人才重複訓練的成本,設計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就學階段,就具備市場眼光,掌握產、銷、成本概念,讓新鮮人畢業就成為業界的生力軍。

過去常常聽聞瑞典的設計產業,也買過不少IKEA的小家飾用品;遷居斯德哥爾摩1 年多來,不時以好奇的眼光打量這個國家的種種,小蟹子有一些自己的體會,然而卻在馬克斯的新書「極地之光-瑞典設計經濟學」找到了完整的線索和架構,一步步拼湊了解瑞典從赤貧到今天設計王國,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。

在這本書裡,移居瑞典多年的馬克斯,透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,走訪了瑞典設計產業大大小小數十家企業、近百位設計工作者、三所大學及相關的產業組織等,透過一個個實務個案,詳細透析瑞典的設計產業。

馬克斯以非常實務的角度為讀者解說,在這近百年,大如瑞典皇室御用的寇斯塔.博達(Kosta Boda)玻璃公司,小到如Apparat這樣由兩位有理想的設計師所創立,卻一再被英國設計雜誌「Wallpaper」選為斯德哥爾摩10大重點商店的小企業,如何面對及因應一次又一次的經營危機,以持續進化、再造或轉換舞台。透過個案探討,馬克斯詳細分析如北歐航空(SAS)這樣的傳統運輸業,也能藉由設計的力量,再造企業文化,重新恢復經營生機。另一方面,這本書也從產業社會運行的大角度,探討瑞典創意設計產業在這一片的榮景之中,所面對的困境與限制。

這不但是學設計的人應該要看,更是政界、企業界的人氏,甚至是關心社會發展的人民可以好好看看、想想的一本書。

去年聖誕節,小蟹子從瑞典台傭,正要變身成台北虛擬貴婦,通過中正機場的第一航廈,果然是破爛依舊;抬頭看見海關入口處左上方的一個大幅廣告看板,突然間有一種回到20年前的小港機場,或是30年前的松山機場的錯覺,這個錯覺並不是20多個小時長途飛行的疲累所造成的,而是看板上的廣告太令人驚駭了;這應該是桃園附近免稅工業區的招商廣告,招攬的產業是「來料加工」的業者。

「來料加工」,小蟹子並沒有趕上那個為台灣經濟賺進第一桶金的年代,這個名詞還是跟中國人學的,意思是說,業者運到一個免稅的港口,利用當地廉價的人力加工之後,再免稅出口,港口所在地人民就是賺那些血汗辛苦錢。當年最有名的就是高雄港、台中港附近的加工出口區。

最近政府因為要推EGFA而在電視上大打廣告,一再告訴民眾,只要免關稅,出口成本就能降低,就會有競爭力,台灣的產業就能如何如何美好~ 讓人不禁搖頭,如果執政者僅只於緬懷過去短暫且不真實的美好(有哪幾項偉大的經濟成就不是建基在長期犧牲環境成本之上?);到如今談到競爭力,還是只有降低成本一途,那麼不論是誰,都應該為台灣產業深深擔憂了。

台灣即將推出的文創產業獎勵辦法,還是著眼於直接補貼政策,這種方法因為成效有限,瑞典政府早已經放棄。試想,補貼如果是增強產業競爭力的良方,如果是的話,台灣的汽車工業、電影產業不是早該突飛猛進?換個頭腦思考,瑞典政府是這樣做的:

建立一個以行銷力量為主導的文化政策,將有潛力的藝術與設計創作推向市場,以那隻無所不在的、充滿效率的市場之手,帶領產業前進。(註2)


 

在斯德哥爾摩待了1年多,小蟹子深深羨慕瑞典人,覺得這是一個更適宜人居的社會環境,卻無法用具體的語言,說清楚這其中的奧妙,是馬克斯書裡的這段話,道出了其中的原委,也發人省思:

當我們仍汲汲於創業、加盟、展店,思考著怎麼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最多財富的同時,瑞典人思考的是,怎麼樣營造一個溫暖的幸福家庭、一個良好的子女教育環境,怎麼樣擁有一個乾淨的生活空間,與一段貼近大自然、充滿意義的休閒時光。(註3)

註1:原文引用自「極地之光-瑞典設計經濟學」馬克斯著、大塊文化出版第52頁。
註2:原文引用自「極地之光-瑞典設計經濟學」馬克斯著、大塊文化出版第71頁。
註3:原文引用自「極地之光-瑞典設計經濟學」馬克斯著、大塊文化出版第236頁。

Leave a Reply